一周医览:妇科领域宫腔镜与腹腔镜技术动态:学术盛宴、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并进
2025年9月8日至14日,妇科领域宫腔镜与腹腔镜技术迎来密集的学术交流与技术突破。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亚太学术论坛到西安“华山论坛”的技能竞赛,从门诊宫腔镜的普及到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的突破,多项进展标志着我国妇科微创技术进入精准化、智能化新阶段。
一、学术盛会:国际前沿技术深度碰撞
1. 2025 APAGE宫腔镜论坛:聚焦技术革命与生育管理
9月5-6日,亚太妇产科内视镜暨微创治疗医学会(APAGE)年会在上海召开。宫腔镜领域呈现三大核心进展:
- 冷刀技术普及:首都医科大学夏恩兰教授指出,HTRS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机械刨削)凭借无热损伤、学习曲线短的优势,成为门诊手术主流。马来西亚Aizura-Syafina Adlan教授分享经验:使用Bigatti刨削系统完成门诊手术超2000例,患者满意度达98%,手术时间缩短至10分钟内。
- 生育功能保护:新加坡Bernard Chern教授强调,宫腔镜切除0-2型粘膜下肌瘤可使临床妊娠率提升2倍;泰国Navamol Lekskul教授提出“无接触”阴道内镜技术,成功为7岁女童取出阴道异物,为未婚女性提供无创检查方案。
- 疑难病例突破: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贾雪梅教授报告一例子宫腺肌症合并双环嵌顿肌层病例,通过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成功取出异位节育器,提示需建立长期随访机制。
2. 西安“华山论坛”:技能竞赛与规范化培训并重
9月11-14日,第十一届西京妇产科学术论坛在西安举办,宫腔镜领域亮点包括:
- 手术大赛创新赛制:16位青年医生参与“病例汇报+攻防奇袭+评委点评”竞赛,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陈彬医生凭借“宫腔粘连分离术+个体化防粘连方案”获优秀奖,展示规范化处理流程。
- 培训体系升级:北京妇产医院段华教授介绍,中国已建立国家级宫腔镜培训基地53个,采用“手把手工作坊+动物模拟+AI辅助”模式,累计培养医生3000余人次。
二、技术创新:从设备革新到术式突破
1. 门诊宫腔镜:向“无创化”迈进
- 设备小型化:2021年以来,国家药监局批准9种一次性电子宫腔镜上市,直径≤5mm器械实现“免窥器、免宫颈钳”操作。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隋龙教授演示门诊手术:手动刨削系统10分钟完成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患者直接步行离院。
- 疼痛管理优化:泰国Lekskul教授提出“60-70mmHg低压力膨宫+超声引导进镜”方案,使门诊手术中断率从34%降至8%。
2.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解决复杂病例
- 生育力保护:长沙江湾妇产医院周静教授团队为39岁宫外孕患者实施单孔腹腔镜输卵管开窗术+宫腔镜整复术,术后联合中药调理,患者3个月后自然妊娠。
- 肿瘤治疗精准化:上海仁济医院殷霞教授报告,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通过“一步切除法”完整获取病理标本,避免二次手术,5年生存率提升至92%。
3.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辅助
- 术中导航:印尼Anugerah医院Indra Adi Susianto教授展示宫腔镜引导下间充质干细胞(MSC)注射技术,结合AI血流分析系统,使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妊娠率提升40%。
- 培训智能化:复兴医院“手把手”学习班引入VR模拟器,学员可反复练习宫腔镜操作,培训效率提升60%。
三、基层推广:技术下沉与区域协同
1. 县域医疗能力提升
9月13日,湖北咸丰县人民医院承办“宫颈疾病与妇科微创治疗学习班”,恩施州中心医院秦丽教授通过手术直播演示宫腔镜粘连分离术,强调“基层医院需掌握冷刀技术+防粘连支架应用”核心要点。
2. 区域协作网络建设
西安“华山论坛”发起“西北妇科微创联盟”,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等10家医院成为首批成员,计划3年内实现“疑难病例转诊绿色通道+设备共享”全覆盖。
四、未来展望:技术融合与多学科协作
- 3D超声+宫腔镜:隋龙教授提出,2025年将推广“3D超声实时引导宫腔镜手术”,解决子宫畸形定位难题。
- 生殖医学交叉:菲律宾Gladys Tanangonan教授警示,宫腔镜术后需警惕子宫破裂风险(发生率0.5%-1%),建议剖宫产史患者妊娠后定期超声监测。
- 中西医结合:长沙江湾医院周静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宫腔镜术后联合中药调理可使内膜修复速度提升30%,流产率下降至8%。
结语:
上周妇科领域宫腔镜与腹腔镜技术呈现“学术引领、创新驱动、基层赋能”三大特征。七色光医疗了解到,随着冷刀技术普及、AI辅助培训体系完善及多学科协作深化,我国妇科微创手术正从“技术模仿”迈向“全球领跑”,为全球女性健康贡献中国方案。
分享